“我已经拿到一个offer(录用通知)了,工资待遇不错。可这家企业在南方城市,父母不同意我去,说离家太远了,没办法只好再找找看看。”昨日,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应届毕业生付杨无可奈何地对记者说。记者从在连各大高校了解到,“毕业季”即将到来,像付杨这样受家庭影响及期望落差大而还在观望的大学毕业生还真不少。
岗位没减少 好岗位少了
“最难就业年”、“史上签约率最低”……类似字眼近来频繁出现。对此,在连各大高校相关负责人称,今年就业形势与往年比确实不好,实际上就业岗位没有减少,但就业质量下降了。“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央企、大型国企的招聘计划明显减少,学生感到了就业压力。”大连外国语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处处长纪纯晶说,从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以来,大外共发布就业信息1200条,提供就业岗位13010个。从数量上看,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不过受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影响,传统外语就业领域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下降幅度较大,中小微用人单位提供的销售类、服务类等基础性工作较多,工作层次又较低,薪酬也偏低,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预期底线。“这种情况与毕业生期望相差较大,所以许多毕业生更多地选择观望、等待,迟迟不愿签约。 ”“岗位不是没有,就看学生是否能降低预期了。传统的好单位不招人了,学生愿意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呢?”本市一家高校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是近期学校就业率能否提升的关键。 ”
远方有岗位 家长不愿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家庭和传统就业观念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很大。大连交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张挺说:“有的家庭对学生干涉太大。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现在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想让孩子离自己近点儿,方便照顾。但这确实影响了一些毕业生的就业。 ”
纪纯晶也说,有的毕业生已跟企业达成口头协议,想签约时家长给打电话说孩子要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不签协议了。近年来,“可以就业但暂不就业”的毕业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当初想考研 机会错过了
大外2013届毕业生许亚洲学的是俄语,在去年10月初就找好了工作。“工作地点在北京,是一家央企,第一年年薪为6万至10万。”许亚洲说,去年九十月份来学校举办校园招聘的企业特别多,有的同学打算考研,怕找工作耽误复习时间就不参加招聘会,最后如果没考上的话,错失了很多就业好机会。
现象1 大企业岗位减少
深圳华为2012年录用48人,2013年仅录用15人;
一汽大众2012年录用德语专业9人,2013年仅3人;
日本迅销集团招聘计划比去年减少200人。
现象2 有单位借机挑人
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选择面宽了。记者了解到一些用人单位提高了招聘门槛,比如只招男生。即将到重庆海关工作的大外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涂远洲表示:“有的女同学非常优秀,专业课也比男同学好,但有的企业就是只招男生,连财会岗位也只要男生。 ”
现象3 有单位借机拖延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学生从进入毕业年级就开始实习。有的企业招聘大学生往往采用先实习的方式,直到学生拿了毕业证书,没时间回旋余地时再签约。因此,这也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签约率较低的事实。
应对
短信发布招聘信息高校多措施应对“就业难”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6月3日10:00宣讲,需求专业:车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电气、通信详见就业网。 ”2日,大连交通大学应届毕业生李强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发送人为学校就业办。今年,该校对学校就业网站进行升级,开通就业网手机版,通过短信信息平台发布系统向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累计25万余条,让毕业生及时得到招聘信息。
面对就业难题,在连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大连交通大学完成了“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嵌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这一平台可轻松交流互选,极大方便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求职。该校在巩固原行业就业市场同时,积极拓展铁路专业延伸的地铁、轻轨等市场。
大连外国语大学有重点、有计划地优化和开拓就业市场。在占领就业市场份额的同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定就业市场开拓计划,以省内、环渤海等地区为市场开发重点,考察新市场、拓展新渠道。今年已与青岛市人社局、镇江新区、四川宏华集团、大连浦项集团、中央编译局等20多家市地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大连外国语大学2013年毕业生总数3600人,本专科毕业生3300人,毕业研究生300人。
截至 5月末,毕业研究生超过50%提交就业材料,本专科毕业生近80%提交了就业材料。部分学生还在等待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省级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征兵和出国申请的结果。
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共有研究生433人,本科3277人,专科生598人,截至5月30日,研究生签约率为 66.28%,本科生签约率为 61.92%,专科生签约率为60.05%。(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