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是两条平行线的话,我们希望两者间距离越短越好,两者距离越远,毕业生就业时所遭受的打击就会越大。不可否认,校园内存在着部分优秀学生,刚踏出校门就完成了他人眼中美好的变化,但在茫茫毕业生中,更多的则是平凡、普通的芊芊学子,在期望与现实之间不断认知、改变……
就业期望:理想很丰满
不管就业形势如何,也无论企业如何缩减用工需求,总有一部分毕业生能够很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个群体被称为“优秀毕业生”,当然,你也可以称他们为毕业生“幸运儿”。大连交通大学2013届毕业生李强,就读专业是车辆工程(动车组方向),这是一个指向性很强的专业,让他就业方向也十分明确。
2012年10月15号,李强清楚地记得,他收到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处发送的短信,北车集团等二十余家企业来校招聘。进入招聘会,李强将仅带的一份简历递交到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手中。接下来的事变得很顺利,应聘、面试,如今,即将毕业的李强将踏上新的工作之旅。
李强这等毕业生“幸运儿”的存在,不经意间也提高了众多毕业生及家长们心理就业期望,“找工作希望专业对口,能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首选考公务员、事业编,次之国企央企……”大连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处处长纪纯晶介绍,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与就业现实差距较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寻找工作:现实很骨感
事实上,相比李强,更多毕业生的遭遇更像杨晓(化名)——离校后怀揣着丰满的理想,一头撞上了骨感的现实。比起往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让他们的就业期望一再降低。杨晓是大连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所读专业是食品安全方向,不停投简历、参加招聘会、面试……几个月来,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次就业“寒冬”。
开始我想考公务员,毕竟专业限制比较窄,去政府部门或许能是个不错的出路。”杨晓告诉记者,刚毕业时,他的目标是公务员,最好能考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岗位,考试成绩失利后,他将目光放到了大中型食品制作企业,然而,今年的就业形势让他有些失望。“面试的时候,站我旁边的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生。”
“我都不求跟专业有关了,先找个工作做着,以后再跳槽吧。”找寻工作几番失利之后,如今,杨晓将就业标准放低,做的是某饮料品牌推销工作。
当期望遭遇现实
记者采访中得知,今年,大连交通大学毕业生为4080人,截至5月30日,研究生签约率在66.28,%,本科为61.92%,专科是45.32%。大连外国语大学毕业生约为3600人,截至到6月3号,本、专科毕业生上交就业材料的在80%,研究生则为50%。
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张挺介绍,随着今年招工岗位减少,对学生就业确实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更多波及的是该校管理类、财经类专业,比起去年同期,上述几个专业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率降低了10%左右。但该校诸如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指向性明确的特色专业,毕业生就业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面对就业,先找着工作积累经验,再寻找心仪岗位,这种方式符合大多数人心中所想,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连“骑驴找马”的方式都不愿意接受,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俯下身段从事基层工作,让高校毕业生纷纷感叹就业难。(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