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未来3-5年,我国IT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前景似乎一片大好,但现实是许多IT院校的毕业生徘徊于各大人才市场,数月难得一职。“表面上看,每年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的IT专业毕业生数以万计,但很多企业仍在为找不到合适的IT人才而发愁。”专家这样描述目前IT毕业生就业情况。那么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呢?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对策来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呢?
就业难,难在哪?IT行业就业形势分析
从需求看,企业需要的员工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而高校毕业生,更多是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就相对稍弱了。这就造成了偏差。对学生来说,因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为了就业,只好降低自己的身价;对用人单位来讲,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又是需要花费一定代价的,IT行业是一个流动较大的行业,刚刚培养好的人才也许过一两月就跑了。所以,许多用人单位更喜欢“用熟不用生”,无形之中减少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那么,IT毕业生是不是没有机会呢?不是,2009年IT行业依然是官方10大热门专业之一。国家大力推行信息产业建设、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电子商务越来越普及。我国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快速发展的产业还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只要产业发展,就得有人才就填充。我们必须看到,金融危机只是加剧当前就业严峻形势的外因,而就业难的根源还在于IT人才供求关系的脱节。
另一方面,学生与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也是一个问题。全社会意识里对大学生是精英人才的定位,以及大学生受到的急功近利心理的影响,造成了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才向迫切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服务行业渗透缓慢的现象。
破解就业难,对策如何?3条入手改变供需“剪刀差”
1.实训与再培养
“市场要馒头,学校给面包”是业内对目前IT人才培养状况的生动描述。要破解IT人才供需的矛盾,关键是改变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事实上,政府和一些社会力量已经在寻找解扣的途径,帮助企业和学校搭桥。帮助高校解决学生实习培训的问题,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委培渠道。成功的实训,除了帮助大学生寻找企业实习机会外,更加入了涉及职业素质和从业心理辅导的训练。
2.知识更新要及时,专业及课程设置要为社会经济服务
IT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现在的知识在三四年后就会过时。这要求教育机构要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关注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比如,目前金融危机下并非万物萧条,以下几类IT人才却十分抢手:计算机安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 SNS开发人才;网络存储管理人才;移动通信人才;Linux人才;面向应用的开发人才;虚拟化人才,等等。高校和培训机构应及时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一些培训机构的经验,专业升级频率保持在两年左右一次,基本上能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3.职业培训应该走标准化的道路,确立行业规范
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开发环境里亲自动手实训,开发实施来自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接受规范化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全方位的企业员工素质训练。学生毕业后,达到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就职的标准。
关于如何实现课程标准化。面对如何进行课堂标准化,如何对师资、教学进行量化等一系列问题。各高校和培训机构还在探索当中。如教材、课件、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讲课内容等方面做到统一,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大外软件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