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编者按:教育是一座城市的希望。30年的改革开放留给世人的是大连的巍然崛起,30年的沧桑巨变留给大外人的是永不磨灭的记忆。30年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书写着大外人栉风沐雨干事业的满腔豪情,30年是一幅绵延悠长的画卷,描绘着大外事业蓬勃发展的成就与辉煌。在回望这段历史时,我们看到了大外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更看到了大外昂扬向上的如虹之势。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励精图治,三十年的成就与辉煌,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正以勃发的英姿向世人昭示着其方兴未艾的生命力、自强不息的奋斗力和厚积薄发的创造力。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的前身——大连日语专科学校诞生了。1978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外人凭着扎实苦干的拼搏精神,晋升为本科院校,在办学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三十年的办学积累,三十年的奋勇前行,大连外国语学院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02年以来,学校事业蓬勃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新校区建设圆满成功……大外的教育事业如同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画卷,催人奋进、延绵悠长……

学科专业建设——春风送暖香满园
简陋的泥坯房、低矮的教室、褪色的桌椅、泛黄的书本……这就是成立之初的大连日语专科学校。然而,没有人能够想象到,44年后的大连外国语学院会由建校之初的单一日语专业,发展成为一所拥有23个本科专业、18个教学机构、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个外语语种,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4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型外国语大学;教职工由建校之初的几十人增加到1000余人;由仅有525名学生,发展成为拥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人,形成了莘莘学子源四海,祁祁桃李遍五洲的喜人局面。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百废待兴,中华民族积蓄了良久的力量从此爆发,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沐浴着党的开放教育政策,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坚毅果敢的大外人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表现出了远见卓识。几代大外人团结拼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以无悔的青春,以赤诚的爱校之心,铸就了事业的辉煌!
时光长河流淌到了2008年9月7日——大连外国语学院2008级新生入学的日子。
来来往往的车辆人流,迎风飘扬的彩旗,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令许多新生家长惊叹的是大外除了外语专业,居然还有那么多非外语专业:软件、音乐、艺术、对外汉语、新闻学、旅游管理……。一位新生家长激动地说:“把孩子送到大外求学,我很满意也很放心,孩子在这里除了能学到纯熟的外语,还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四年后,一定是个栋梁之才!”
2007年5月18日,南方某航空公司的招聘现场,一个个子不高,从容镇定的女大学生从招聘单位领导手中接过就业协议书的合同,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她就是大外韩日双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从来自全国大专院校的近千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的一名受聘者。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大外的操场上、学生的寝室前、教学楼里,是学生排着长队捐款的身影,是学生组织义卖自办刊物的忙碌,是自发组织哀悼遇难者的虔诚,是心系灾区、爱心援助的联合签名行动,是关爱灾区同学的无私……
家长的信任是对大外事业的肯定,而学生较强的就业能力则是对大外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检验,而学生思想素质的过硬则是大外学子立足社会的不竭动力。大外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社会声誉是多年来学院立足于“学科立校战略”,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必然结果。1978年学院晋升本科院校时仅有日语、英语、俄语、法语4个专业,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之时,大外人更新观念,抢抓机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果卓著。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大力扶持重点和优势学科。学校根据“注重质量、充实内涵、加强基础、创建特色”的原则,扎实深入地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2002年以来,新增本科专业15个,并且有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非外语类硕士点。日语、英语和俄语为省级重点学科,西班牙语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韩国语入选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日语、英语、俄语、韩国语为省级示范性专业;《高级俄语综合课》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作为课程建设的负责人,院长孙玉华教授被评为全国高校首届百名教学名师;学校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6人;学院的比较文化创新团队是省级优秀创新团队,比较文化研究基地是省重点研究基地,同声传译实验室是省重点实验室。
——发挥外语学科优势,优化专业结构,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是新建了艺术设计、国际经贸、市场营销、对外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非外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强化外语教学,实现“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设立了日英、英日、俄英、德英、法英、日韩等复语专业方向,使学生形成“外语+外语”的优势。三是设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方向内涵建设,不断完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形成了“外语+专业”的特色。近年来,我校学生跨专业考取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依托重点学科和传统语言专业优势,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优势特色专业。44年前,日语专业是大外建校初期唯一的专业,目前日语专业已经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日语教育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以及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日语专业本科生、辽宁省自学考试本专科生和日语强化培训所使用的教材,95%以上由大外教师编写,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俄语、法语、德语等传统优势专业在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新建语言专业填补了东北地区人才培养的空白。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不断深化学院内部教育教学改革。五年来,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的同时,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强化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近年出台了《教学改革立项办法》、《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文件,保障学校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到目前,学校已成功开展了五届教改立项工作,大力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几年的积累,学校一大批优秀的教学成果荣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多年来,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学生综合素质高,社会实践能力强,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活跃在外交、外经外贸、旅游、教育等各条战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4%以上,80多名毕业生先后进入外交部工作,被誉为“京外高校中考入外交部公务员最多的高校”。2003年以来,大外学生共有50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及地区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在大外40周年校庆时,大连市长夏德仁说,大连市各个岗位主要的外语人才都是大外输送的,大外对大连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化城市建设功不可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大连的夏季达沃斯、国际服装节、国际啤酒节等国际大事上都活跃着大外学子的身影。尤其是2008年残奥会上,学生引导员灿烂的微笑、112名志愿者流利的外语,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成为残奥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国际化办学——兼收并蓄吐芬芳
2008年2月,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红红的灯笼、多彩的窗花、传统的中国结、精彩纷呈的歌舞、妙趣横生的绕口令竞赛……这就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迎春节联欢会”的现场,浓浓的中国年味儿,大放异彩的中华文化,俄罗斯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2008年6月,大连外国语学院,来自俄罗斯、意大利、韩国、日本、加纳、尼日利亚的20位不同肤色的异国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高唱周华健的《朋友》,欢快的歌声回荡在校园中,传递着五湖四海的深深友情。
2008年8月,美国迪士尼乐园,58张来自中国的青春面孔为乐园带来了独特的东方魅力——这就是在这里带薪实习的大外学子们,他们用纯熟的英语向游客提供热情的服务,用灿烂的笑容传递着互助与关爱,用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大外学子的奕奕风采!
……
这些,仅仅是大外国际化办学无数个精彩瞬间的一个个剪影。
改革开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放式办学为教育事业的繁荣注入了无限活力。在改革开放30年的岁月里,大外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开辟出了一条国际化办学的特色之路。从1978年国务院批准大外聘请13名外语专家,到第一次党代会上学校明确提出“国际化开放办学战略”,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而今,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了大外的鲜明特色,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着眼点”的国际化办学思路,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昔日一枝独秀,今朝满园春色,国际化办学硕果累累,带给大外人的是震撼、是欣喜,更是对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

——牵手20多个国家,共育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院打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打造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办学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学校与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交流院校由单科性院校发展到综合性院校,由一般性院校发展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合作中,由单一的语言专业向“语言+专业”的成功对接;由单一的互派学生发展到多元化的联合培养;由单一的本科生培养发展到以“2+2”“3+1”“5+1”“4+2”等多种模式进行本科生和本硕连读培养,进而延伸到博士生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在交流渠道方面,由院校交流发展到与对象国的政府部门、民间机构、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友好合作与交流。与法国大使馆合作,建立了“大连法语联盟”,与韩国大使馆合作,在学院建立了“韩国文化院”,与日本国际观光公司和美国迪斯尼乐园分别签署项目协议,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机会。2004年,与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开展的“2+2”合作项目被列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共同签署的中俄教育领域合作执行计划,成为两国政府间项目。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作为中俄教育合作分委会框架内的国家级基地——“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正式落户大外,为中俄两国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同年8月,大连外国语学院与中西论坛促进经济技术合作咨询委员会联合建立中西拉美学院,这是大外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拓宽了中西论坛在文化及学术领域的发展,标志着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迎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起点。
——发展留学生教育,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留学生教育基地。学校的留学生教育事业至今已走过了20多个春秋,经历了从短期到长期,从单一国别到多国别、从单一层次到特色教学的发展历程。针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外形成了“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的良好局面。“招得来”就是通过利用院校交流项目吸引留学生求学、加大与国内外留学中介机构的合作、发挥大连旅游优势,与国内外各大旅行社合作开展“文化旅行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外资员工提供汉语培训、商务汉语、家属培训的特色教学等方式,吸引外国学生来连学习。“学得好”就是将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语言院校的优势特色,注重培养留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常规教学系统。“留得住”就是在日常管理中向留学生提供高质量、人性化、规范化的服务,针对生源国教育管理水平较高的现状,学校坚持人性化、高标准的管理。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共培养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0000余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留学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学生规模始终保持全国前列、东北第一的良好势头。
——传播汉语文化,打造孔子学院国际品牌。2007年,大外分别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和日本冈山商科大学成立两所孔子学院。短短一年建立两所海外孔子学院,这是学校国际化办学长期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充分显示了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实力和能力,也揭开了大外以创办海外孔子学院的方式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推广的序幕。
学校对两所孔子学院高度重视,从整体规划、教师配备、运行方式到后期管理等环节反复商讨,确保孔子学院运行良好。一年来,在发展战略规划、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特色文化活动等方面成绩显著。孔子学院“立足本院,辐射周边”,开展了20余项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将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汉语教学相结合,举办了大学生汉语知识竞赛、“开放日”、“迎春节中国歌曲大赛”以及春节晚会等各类活动,在俄罗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被国家汉办誉为“在俄罗斯办得最好的孔子学院”。冈山商科大学孔子学院在日本备受好评,举办“端午节交流会”、“中国夏令营体验活动”、“中国电影周”、“中国文化和奥运知识”等。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文化活动,为学员们提供了多层面、全方位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极大地提升了大外的国内国际美誉度。
孔子学院是大外国际化办学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国际化办学竹节日进,硕果飘香的时刻,大连外国语学院喜报频传:孙玉华院长受邀成为由国务委员刘延东为中方主席、教育部长周济等为副主席的中国俄语年中方组委会成员;时隔几日,孙玉华院长又应邀出任国家汉办赴俄罗斯孔子学院督导团团长,率团赴俄罗斯实地考察各孔子学院办学情况。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国际化办学为大外开辟了一条特色兴校之路,正如孙玉华院长所感言:“彰显特色,走国际化办学之路,是我院兴校强校的必然选择。国际化办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发挥特色,提升学院国际国内影响力是每一个大外人的神圣使命!”
新校区建设——继往开来书新篇
2008年10月22日的上午,晴空万里,又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大连外国语学院旅顺新校区。
一位矍铄的日本老人在众人的陪同下,定睛望着恢宏的楼宇,整洁的环境,处处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大学频频点头。随着校领导的介绍,老人不时插上一两句话,参观后,他动情地说,你们的新校区布局科学,
功能完善,设备先进,条件很好,我真的很震惊。这位老人就是日本财团会长世川阳平,一位闻名世界的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曾受到过我国许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像这样的来访团组每周都要接待几次。
时光回到了2001年。
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全国的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适逢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和对外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建设的大潮风起云涌。大连外国语学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外国语大学,很多专业填补了辽宁和东北地区人才培养的空白,肩负着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
这一年9月,大连外国语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大趋势给大外出了个大难题,建校37年来,大连外国语学院几代人都在原有的校区(现称中山校区)办学,后来随着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先后开辟了开发区大黑山校区等分校区办学。在中山主校区学生容量已满、分校区发展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学校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招生规模扩大、办学空间狭小、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是继续这样走下去,还是另辟蹊径,成为摆在大外人面前的新课题。
经过反复调研、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几上几下,领导、教师、职工几次大讨论,最后领导班子作出决定,整合校区,校园部分置换,建设一个新校区来满足和促进事业的发展。2002年1月,学校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建设新校区,塑造新大外”发展思路。从那时起,全体大外人团结一致,共同攻关,形成了全心全意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事实证明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远见卓识给大外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3年7月12日,晴空万里。上午9点,随着鞭炮声起,阵阵欢声笑语在空中回荡,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2005年11月19日,大外人笑逐颜开,奔走相告,这一天,新校区开工建设。这件事令很多人一遍一遍的询问,这是真的吗?这是摆在大外人面前的实实在在的现实。
举全校之力建设新校区。
没有寒暑假,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严寒酷暑,春夏秋冬,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一座座楼宇,一条条道路,一块块绿地,一个个广场,汇聚了建设者们的无尽的汗水,无限的思绪。一所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学拔地而起。

2007年4月6日,万余名师生喜迁新校区。
2007年10月5日,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落成典礼隆重举行。
天真蓝,云真白,风真轻,草真绿,空气真新鲜,新校区真好。
新校区图书馆是大连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采用藏、借、阅、检合一的管理方式,实现了开放式的管理服务,日文藏书量居全国首位;校园网络建设先进,网络容量万兆可扩展到10万兆,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新校区建设是大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实现了大外几代人的梦想,为大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化的建筑、数字化的设备、先进的教学手段、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和制度化的管理尽展现代大学的魅力。勇敢的大外人从此昂首阔步,翻开了大外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2007年4月,日本茶道里千家大外茶室在新校区建立,为学生亲历日本本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007年7月,国家级教育基地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在新校区成功揭牌,为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2007年8月,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中西拉美学院成功落户新校区;
2007年9月7日,大外首个海外孔子学院在俄罗斯成功揭牌,标志着大外在汉语国际推广、国际化办学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2007年9月17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评估工作,大外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获得了本科教学评估的优秀;
2007年11月26日,大外海外第二个孔子学院在日本成立,事业又进一筹;
2008年5月,新校区建设又传捷报,逸夫楼开工建设,8月12日胜利封顶;
……
喜迁新校区后,大外的事业突飞猛进,一路凯歌!从此,大外人意气风发,勇往直前!
“巨擎补天时正好,众心填海事非遥”。

新校区,新大外;新校区,新起点;新大外,新华章!
忆往昔,栉风沐雨,岁月峥嵘,自强不息的大外人将“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精神薪火相传,以无畏的拼搏精神开辟了一条学科立校,特色强校之路。
看今朝,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敢想敢为的大外人用如椽的巨笔,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壮美华章,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光辉业绩。
展未来,竹节日进,前途似锦,信心百倍的大外人将以新校区建成为起点,阔步前行,以鲲鹏之志,勇攀高峰,乘风破浪,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