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保留得先琢磨
黄一峰(大外日语系2003级研究生):前面的同学谈了那么多,好像对现在一些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现象批评很多。我认为应该多想想怎么去保留,怎么去继承与弘扬。我对日本文化有一些了解,日本人很聪明,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很多好东西都学去了,这可是由他们那种严重谨、执著的民族气质决定的。反观我们国家,在古代我们曾经是西方国家的老师,而今天,我们却成了别人的学生,甚至是一名不合格的学生。这是为什么?日本人为了学我们的东西会付出大量的精力去认真研究,我们呢?有多少人真正用心去琢磨优秀传统文化?讲得再多,最终能起作用的只有行动,只有我们都花一些心思去想这些问题,去琢磨琢磨传统文化,才有将其保留与弘扬下去的可能。
倪复生(大外法语系2003级研究生):的确是这样。我觉得,要让大家都重视、都参与,就必须有人去做“提醒”的工作,媒体在这里应该承担起一些责任。今年9月长沙主办了第二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我觉得像这一类的活动就很好,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种重视文化传播的氛围,引导人们都去关注这件事。
文化产品影响巨大
周永芳(大外俄语系2003级研究生):说起文化传播,我想到现在电视上正在热播的古装电视剧。看看那些与历史文化沾边的电视剧,什么《孝庄秘史》、《大唐情史》、《大唐歌飞》,现在被多人批评是“滥剧”,实在是太“滥”了,不仅仅有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倾向,而且宣扬的观念也不健康。这样的电视剧当然没有人会把它当作历史正剧来严肃地对待,可是对于没有足够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讲,他们看到的东西肯定会影响到他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对古代社会传统文化的看法。文化产品本身就带有教育功能,它对整个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这个问题已经到了该予以关注的时候了。
倪复生(大外法语系2003级研究生):说到影视剧,我想起张艺谋,他应该算得上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一大功臣,我很佩服他。但是,有一个问题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张艺谋拍电影的时总是把目光放在三、四十年代,为什么他不拍一拍今天的中国文化?有一次我在瑞士坐火车,那火车又小又破、比中国的差远了,可车上一个当地的老太太居然问我:“我们中国有火车吗?”“你们的火车有这么好吗?”我问她对中国的印象从何处得来,她说,来自张艺谋的电影。要传播中国文化,可却不能传播当代的情况,这是一种矛盾,更是一种悲哀。
付浩宇(大外俄语系2003级研究生):小孩子都爱看动画片,好的动画片也能让他们学到不少东西。可现在我们看看国产的动画片,优秀的太少了,大部分都带着很重的说教痕迹,看多了总觉得有些假模假式。外国的动画片为什么受欢迎,甚至连成年人都喜欢看?就是因为它们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人性,而且总是从小处揭示出大道理,民族性也保持得很好。这方面我们应该向人家学习。
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高晨曦(大外英语系2003级研究生):要讲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现在的小孩子这一代至关重要。如何让孩子们领会、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关系到传统文化的将来。我认为,父母亲和周的人在这方面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能都起不到这们的作用。成人们首先要身体力行地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然后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下一代。
邹露莹:言传身教的确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强,看到父母做什么,他们也会认同什么。说到这一点,我想到很多定快国外的中国人,他们的中国情结和传统文化情结往往比国内的人都要强烈,非常注重教小孩子汉语和汉字,他们觉得如果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就好像丢了自己的根一样。与这些身在异乡的人比起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太不够了。
倪复生:现在的小孩子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一方面他们好像什么都懂,另一方面他们又好像什么都不懂。这与他们面对的社会现实有关系。与我们小时候那种的社会现实有关系。与我们小时候那种单纯的生活环境比起来,现在他们的生活环境要复杂得多,很多传统的东西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所掩盖,要让尚未成年的他们把这些东西辨别清楚确实很难。所以父母亲和周围的人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引导,帮助他们认清是非、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高晨曦(大外英语系2003级研究生):现在中央电视台播的一些公益广告做得非常好。比如那些个小孩子看见妈妈累了一天还不忘孝敬长辈、也学着样去给妈妈端洗脚水的广告,做得多好,亲切而自然,意味深长。这样的广告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传媒应该多制作这样的广告,发挥引导公众的功能,不仅仅传播优秀文化,也引导公众自觉地去关注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
采访后记:
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聊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他们有着和理工科学生完全不一样的特性,性格和思维开放而活跃,并且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这和他们经常接触老外、常出国不无关系。
记者去采访时,刚刚说明采访意图,就有一位同学说:“你想采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来外国语学院真是选对地方了。”她的意思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都以语言为专业,而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恰恰是语言文字,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对于汉语文字在近几年的不被关注深有会会,对汉语言文字所记载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日渐流失也有很多感触。
深谈之下,记者发现,这些学生虽然因为专业原因“深受异国文化熏陶”,说话间动不动冒出一句外语,但是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希冀优秀传统文化永久流传下去的愿望却丝毫不差,甚至要更加强烈。一位同学说得好:现在我们在努力地学习外国,很多人也许会到外国去,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完全“西化”,相反,走得越远的人越能体会到,自己在骨子里头还是一个中国人;走得越远的人越会珍惜,越懂得要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永久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时,好几位同学都对记者说:“你能来采访真是太好了。要是你不来,我们不可能像这样拿出一下午时间来认真想一想这些事。”其实,这也是记者最希望能尽力去促成的事。传统和现代究竟孰是孰非?继承与放弃究竟啊一个更好?这些都不是记者所能解答的,也许目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解答得了,但作为传媒业的一员,记者至少可以做到“提醒”,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传统的存在,提醒更多的人拿出时间来想一想,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该向何处去,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该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