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大外 - 正文

辽宁:资产置换推动高校持续发展(《中国教育报》第1版)

 

编者按

  “十五”时期是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不平凡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系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各地教育工作者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教育事业呈现出崭新的气象。从今天起,本报开辟“辉煌‘十五’神州教育巡礼”专栏,报道“十五”期间各地教育系统取得的新成就,敬请读者关注。



  从辽北农村考入沈阳建筑大学法学专业的马东雷,第一次走进坐落在沈阳南部大学城的沈阳建大校园时,竟兴奋得高喊起来:“我们的校园真是太美了!”

  在辽宁,有众多高校的校园可以用美丽、现代、设施一流来形容。这些近几年新建的大学校园在完成“旧貌换新颜”的同时,更承载着高校扩大招生的艰巨历史使命。

  辽宁高校1998年在校生19.8万人,到2002年达到47.6万人,4年增加了30万人,增长140%。这支突增的求学大军,令高校教学资源捉襟见肘,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校舍告急。同时,一个重大的课题摆在决策者面前——高等教育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2002年年底,辽宁省教育厅曾做过一个测算:到2005年,全省高校在校生将达65万人,按一个学生30平方米建设面积计算,需增加486万平方米的校舍,不算购买仪器设备,仅购买土地、建设校舍就需要70亿元。而当时辽宁全省的高校基本建设经费5年加在一起才3亿元,加上其他划转过来的基建经费,最多5亿元。5亿元和70亿元是一个怎样的差距!如此巨大的投入,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可想象的。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完成扩容扩招,这是辽宁省教育厅党组确定的高校发展基调。

  沈阳师范大学当时分散3处办学,占地总面积不足200亩,规模只相当于一所中学。但是,该校虽然校园面积狭小,却位居市中心,有极高的商用价值。1995年,学校领导大胆作出决定,利用校园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有利条件,将3处校园转让2处。1998年,沈师以现在看来十分低廉的价格在沈阳北郊购地1035亩。

  没让政府投入一分钱,凭借创新的思路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只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沈师大就在沈阳北郊建立起一座花园式的校园。绿水绕庭院,晚钟映余辉,沈阳师范大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校园面积增加6倍,招生能力扩大5倍。

  在沈阳、大连等高校集中的城市,按照资产置换和市场运作等多渠道,自筹资金新建起一批高校。沈阳建筑大学投资7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占地128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大连外国语学院投资6亿元人民币,新建校园占地2250亩……

  5年来,辽宁省75所高校中有35所高校通过资产置换和吸引社会资金改建或新建了校园,扩容累计投资163.4亿元。其通过资产置换赢得建设资金95亿元,新增土地面积4.23万亩,新建校舍888万平方米。如果按生均24平方米校舍的国家标准计算,相当于新建了37所万人大学。也正因为如此,辽宁高等教育才书写出下面这些值得回味的数据: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由2000年的32.3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71.1万人,增幅达120.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7%提高到2005年的33.6%。辽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厅长感言 张德祥

  “十五”期间,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渴望,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无穷动力。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勇于抢抓机遇,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改革创新,实现了教育跨越发展。辽宁教育在“十五”期间积累了快速发展的多种要素和条件,由此而形成的强大惯性,必将推动全省教育在“十一五”期间有一个更大的突破。

■相关链接

  1.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780.84亿元,年均增长率16.03%,其中省本级教育经费投入191.4亿元,增长率为20.59%。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9年提高到2005年的9.60年。

  2.2005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3%,初中在校生保留率97.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4.1%。

  3.高中阶段在校生总规模增幅达47.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9.9%。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为59∶41。

供稿:

编辑:

2006年01月15日 00:00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