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大外 - 正文

大外:5年走出37名“外交官”(《大连日报》B1版)

大外毕业生、原驻埃及大使刘晓明。

         从2002年到2006年,大连外国语学院共有37名毕业生成为“外交官”,创造了全国京外院校之最。从1973年至今,它的69名“外交官”弟子已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我国驻外总领事、参赞。

  “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强,功底扎实,在同等院校中被录取人数遥遥领先。”外交部干部司副司长刘光源、新闻司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刘禹同这样评价大外的毕业生。

  “听说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外交部。”外交部干部司考试录用职称处处长张伟向大外的毕业生发出了邀请。

  外交官的“扫雷”嗜好

  李嫦竹是大外2005届法语系的毕业生,现就职于外交部高翻部,不论现在工作多么繁忙,她依然坚持早起听法语广播RFI,这对她来说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我大学的四年就是这么过来的,每天早上定时起床听广播、晨读。”李嫦竹说。

  说起大学时代的晨读生活,现在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的刘经伟记忆犹新:“那时我们这些大外的学生总被附近的居民称为‘扫雷工’,因为学校东山宿舍到教室之间是一段长长的山路,为了充分利用这段走路的时间,很多学生都塞个耳机,手里拿个收音机,拉着长长的天线,目不斜视,神情专注地听外语广播。居民说,我们的神情就像抗战时期的扫雷工作者。他们开玩笑地说,大外学生天天都‘扫雷’!”

  当上外交官的刘经伟现在的工作强度很大,值夜班也是常有的事,可不论工作强度多大,他也没扔掉在大学时养成的“扫雷”习惯,听外语广播已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回想起来,在大学养成的‘扫雷’习惯对我在外交部的工作帮助很大,就是因为天天都‘扫雷’,才让我们有了良好的听说能力,为现在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语言就得多听多练。”李嫦竹虽然只有不到一年的工龄,但她已经完全适应了外交部高难度、高强度的工作。很难让人相信的是,在上大学之前,李嫦竹一直学习的都是英语。能在四年时间里熟练掌握另一门外语,并且考进外交部,这不能不让人称奇。而李嫦竹却说,她并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时,我们寝室的人经常是5点多就起来晨读,每天早上校园里都挤满了人,花坛边,草坪旁,图书馆前,甚至是墙角旮旯,到处都是抱着外语书放声朗读的人,不论是炎热夏天,还是数九寒冬,这种盛况从不会间断。并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可看到身边的师哥师姐一个个都这样,我们也就养成了晨读的习惯。后来才知道,这种传统在大外已经有几十年了。”李嫦竹说,那时候觉得挺苦,现在才知道,这种习惯让我们受益终生。

  想念十来斤重的书包

  同为大外2005届的毕业生,刘思攀现在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面对每天厚厚的待处理文件,刘思攀很少愁眉苦脸,她说,在大学每天都背着十来斤重的书包,一门课的教材我们有三套,这让我在大学就练就了超强的阅读功力。和上大学时的阅读量相比,现在这些已不算什么。

  刘思攀的专业是日语,回忆起大学的学习生活,刘思攀说:“本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可是没想到比高中时还累。”

  刘思攀和李嫦竹一样,上大外以前一直学英语。四年时间就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且成为外交官的看家本领,这不能不让人称奇。问起原因,刘思攀告诉记者:当其他学校日语专业的同学还在为一套教材抓耳挠腮的时候,她们用的却是三套教材,这是学校为了扩大知识面,锻炼阅读能力而专门设定的特殊课程体系。“想想一个科目同时用几套教材学习,真是很累。”刘思攀告诉记者,“因为教材多,我们只能自己挤时间学习,刚上大学时,我每天都要学到晚上11时,在大三和大四的时候更加紧张,差不多每天都要学到凌晨一两点钟。我们每天上课时都要背上一个大书包,除了装一本两斤左右重的字典,还有三四套教材、练习册、练习本,整个书包加起来有十来斤重。”

  “通过对三四套教材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明显增强了,知识面也自然而然地拓宽了。”现在外交部礼宾司的大外毕业生张军鹏说。

  37位大外毕业生走进了外交部,工作上他们渐渐步入正轨。当很多在校大学生对他们的工作投来钦羡的目光时,他们还怀念着大学的吃苦生活。在电话采访的过程中,受访的六个人共同强调了一句话:学外语是件苦差事。

  受益最大的是语文课

  “很多人认为,做外交官一定要精通外语,而无需精通中国文化。可是进入外交部才知道,其实部里非常重视个人的中国文学修养。”外交部礼宾司的大外毕业生张军鹏说,现在想想,能进入外交部,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语文课。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我们大外,每周有四个课时的“大学语文”,超过了外语听说和外语写作等专业课所占学时。这对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起了很大作用。

  工作近一年,刘经伟意识到:想做好外交工作,一定要打下中国文化的根底。他想起了母校对他的培养。刘经伟说,在大外,几乎所有老师都有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经历,他们在向我们介绍国外文化风情的同时,还不断向我们传授中国文化对从事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记得当时我们学校还专门组织老师编写了英文版的《大学语文》,里面的内容都是讲中国的文化,包括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将中国文化渗透到外语学习当中,我有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就是从这本书上学的。

供稿:

编辑:

2006年05月15日 00:00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