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通往未来的桥梁,微笑是通往别人的桥梁。从古至今,语言也是一种桥梁,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别之间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寻求理解的桥梁。我有幸从事俄语学习,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中俄两国友好往来的使者。”7月27日上午,在大连富丽华酒店举行的中国俄罗斯年全国高校专业俄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研究生组决赛上,来自武汉大学的徐邦俊用一口流利俄语发表充满深情的演讲,场内不时爆发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这个选手有实力获奖!”一直给记者充当义务翻译的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言副教授王丽丹发出由衷的赞叹,果然,比赛结果公布时,徐邦俊获得了研究生组的三等奖,而王丽丹预测的另外一个选手——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史庭婷技压群雄摘取了一等奖的桂冠。
“她真是太棒了!”娜斯佳是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的留学生,来中国刚刚一年,就能用汉语交流了,她对史庭婷十分敬佩。比赛中,史庭婷听了段用俄语仅仅诵读1分钟的小说后,她不仅回答出是契诃夫的《小官员之死》,而且还列举出与契诃夫同时期以写小人物见长的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果戈理等,博得了现场前来观看的200多位俄罗斯留学生的掌声与喝彩。“有些知识我都回答不上,她却对答如流,了不起!”娜斯佳是史庭婷的坚定支持者。本次大赛分为低年级、高年级和研究生三个组别,各个组题型一样,都是由命题演讲、国情知识问答和才艺表演三个部分,其中国情知识问答包括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和社会各个层面,最能体现参赛者的知识储备和现场应变能力。
大赛评委由中俄两国专家、学者组成,现场全部使用俄语。俄方评委之一塔拉索娃·T·B是莫斯科鲍曼科技大学的校长助理,她认为大赛水平非常高,不论是低年级选手还是研究生选手,表现都很优秀,反映出中国俄语教学水平相当高,为中俄两国友好关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储备了高素质的人才。
7月27日,大赛落下了帷幕。次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大连外国语学院特地安排了一次文化考察活动。俄方专家、评委与参赛选手结伴同行,没有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双方跨越了比赛时的“裁判”与“运动员”的身份,坦诚相见,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大连俄罗斯一条街,是由俄罗斯彼得堡设计院院长亲自设计,是大连也是全国唯一的一条具有俄罗斯古典和近代风格的建筑群和街道,徜徉在充满俄罗斯风情与文化的街衢,参赛选手真切地领略到俄罗斯的建筑艺术的传承,而俄方专家们沉浸在一种浓郁的母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旅顺苏军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二战中在东北战场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座外籍公墓。在苏军烈士陵,大家一同拜偈了那些躺在这片土地上的反法西斯的英雄们。大赛研究生组二等奖获得者、来自苏州大学的孔维佳眼含泪水:“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苏联红军超越国界来到中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要用我所学的俄语,为发展中俄两国的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苏军胜利塔前,大家不约而同地用俄语为二战反法西斯的胜利而欢呼,在中苏友谊塔前,大家在“友谊万岁”的高呼声中合影留念。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主办,大连外国语学院承办,是近十五年来最大规模、最有影响力的全国俄语赛事,也是中国俄罗斯年教育部主题活动之一。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利民介绍说,我国有74所高校设立了俄语专业,现有从事俄语学习的在校生7000余人。4月22日,全国60余所设有俄语专业的高校在4个赛区举行预赛,每个赛区有60余位选手参赛,共选出24所院校的39名选手来大连进行为期3天的决赛。在4月25日举行的大赛决赛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致开幕词中表示,此次大赛作为中国俄罗斯年的一项活动,显示了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对俄语教学以及俄语、俄罗斯文化在中国推广和普及的高度重视和极大支持,也是对中国俄语教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同时,对全国高校俄语专业的教学和俄语人才的培养具有新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俄罗斯联邦教育署署长巴雷欣在致辞中说,和中国推广俄语教学一样,俄罗斯联邦非常重视汉语的学习,迄今已经成立了三大汉语教学中心。俄中两国积极推动对方母语的学习,必将推动两国文化、经贸交流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向更高层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