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大外 - 正文

大学的“脸”悄悄在改变(《大连日报》B1版)

 

 

   新校园,是2005年我市大学生的热门词汇。

  “对我们来说,2005年最大的新闻事件就是学校新校园开工。新校园建设意味着全新的大学生活正向我们走来。”大连外国语学院大学二年级学生陈东瑜如是说。有着搬入新校园期盼的不仅是大外学子,还有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的学子们。

  为什么大学生对新校园有着如此强烈的期盼?大连的大学“围墙”不断扩大,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近日,记者走进新校园建设工地现场,聆听建设总指挥们的讲解,深深感受到,新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学校面积的扩大,设置的更新,它带给大连的将是全新的开放式、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化的新大学以及全新的理念。大连的大学,其外延和内涵正在不断延伸。

  现场总指挥感受之一:

  新校园更注重

  人文关怀

  新校园更有利于学习

  “在新校园里,每7名学生就拥有一套语音实验室设备,每10个学生就拥有一台公用计算机,并将在校园任意方位都可以实现网络化……”说起新校园,担任建校总指挥的大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公巍最先说起的是新校园对学习环境的打造,“为了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新校区还计划建设占地100亩的外国文化村,为学生创造语言实习基地。”

  与语言类学校不同的是,决定医科类院校教学水平的是教学实验。是否拥有充足的实验动物、是否拥有充足的实验设备是学习的关键。为此大连医科大学赵杰副校长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新校区的“实验动物中心”:这个实验动物中心将成为东北地区同类试验中心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通级的,主要负责动物饲养及普通实验;另一部分则是清洁级的,主要是针对一些科技项目研究。不仅将保证学校教学科研所需动物的供应,同时还为大连及整个辽南地区的制药厂提供试验动物。

  无障碍和“风雨操场”

  “我们的新校区里所有的楼设计都是5层以下,即使这样,我们还将在每一个楼里都安装上电梯。”大医副校长赵杰郑重地说,我们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尽量让每一个人都体会到这里的好,给每一个人最方便的条件,尤其是残疾人。

  这几位高校的新校区建设总指挥都告诉记者,他们将修建“风雨操场”———操场上面是有盖的,可以真正让同学们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照样打篮球,打排球,保障学生体育锻炼全天候。

  现场总指挥感受之二:

  大学将更“国际化”

  校园里充满异国风情

  作为我市重要的对外交流单位,大外现已拥有外籍教师50多人、外国留学生800多人,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小“联合国”。于是在新校区里,他们充分考虑到了这个特殊因素,让外来的同学和老师都有回家的感觉。他们预计占地15万平方米建设一个“外事区”,那里包括留学生公寓、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村等相关建筑。更让记者向往的是,他们还将在校园里建设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在这里将融合英国、日本、北美、俄罗斯等异国风情的景观。

  美丽的新校区依山傍海,想想都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美丽的新校园,深深吸引着外国专家。世界著名神经科学家、德国功勋科学家玛莉特女士已经与大连医科大学签订协议,新校区建成时,她将把她在德国的实验室全部搬到大连医科大学来,医科大也将特意在新校区里成立“中德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校园里也会出现“天津街”

  往日的大学校园多了一点书卷气,少了一点浪漫情调。可这次记者在医科大学的新校区效果图上,看到了那散落校园各处的咖啡厅,而在大外新校区的效果图上,记者也看到了一个叫“综合服务区”的地方,问及总指挥这是个什么地方,大外朱公巍副院长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大外里的“天津街”,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有逛的地方。看着这些在原来的校园里不曾有的事物,不禁让记者感慨,我们的大学开始充满越来越多的人情味了。也许就是因为这小小的咖啡厅,会让更多的校友成为好朋友,让更多的心结迎刃而解。

  现场总指挥感受之三:

  节约能源成“时尚”

  风力、太阳能发电

  “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每一处合理利用,便能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大外的新校区效果图面前,当记者感叹新校区景色宜人的时候,它们的设计者已经开始研究更可利用的方案了。朱公巍告诉记者,他们打算安装两个风车,来满足路灯以及一些学校其他公用设施的用电,除此以外,还计划用太阳能发电。

      中水回用

  大连是一个缺乏淡水的城市。大外和医科大新校区建设总指挥都表示,作为高校这样一个用水大户,一定尽可能地节省水资源,因此两所高校在新校区里都将安装自己的中水供应系统,规划建设污水再利用水站。将来,校区里的绿化、景观、冲厕等生活杂用方面都使用中水。大医的赵杰副校长说,他们将针对实验室等科研用水安置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再统一回收排放到市污水处理站。

  记者感言

  大学离市民“越来越近”

  也许有人会说,大学离我们这些市民很遥远。但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感受到,大连的大学的延伸,给广大市民及整个城市带来的好事还在后头。

  大学作为人们心中的一块圣地,它不断生长的人文力量,始终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的革新。大外、医科大、辽师大新校园的开放,将让大连老百姓更实在地感受到这种推动力。往日的大学校园素有“象牙塔”之称,莘莘学子都处在深深校园之中,大学校园的围墙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神秘。而记者在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新校区效果图上却没有发现“围墙”的踪影。如果说大学里没有了围墙,只是在形式上的一种开放,那么记者从大连医科大学得到的另一个消息更加振奋人心:作为大学学术水平和治学精神集中体现的图书馆,将不再只是对本校学生开放,将面向社会敞开大门,而类似的开放脚步还会继续着……

  透过2005大连高校大延伸这个关键词,我们感受到的是城市发展的张力和持久力。也许,大学直接给当地带来的税收和GDP是有限的,远不如引进一个大企业来得立竿见影,但它的重要不仅在于它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强大的智力支持,更在于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这种变化,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得到!

  新闻

  事件

  投资近三十亿打造三大高校新校园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效果图

  大外在旅顺的新校园占地面积99.08万平方米,比现在的大外校园大了20倍。规划建筑面积49.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亿元人民币。 

供稿:

编辑:

2005年12月21日 00:00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