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大外 - 正文

大连晚报:走进大连著名作家于立极的书房 读书与写书都能改变命运

    于立极,大连外国语大学赴岫岩贫困村扶贫工作队成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作协理事、辽宁作协第六、七、八届签约作家。获得《儿童文学》全国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冰心奖(四次)、中国广播剧专家奖、辽宁文学奖青年作家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两次)等三十余项。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中国作协年选等,被译成多国文字。其长篇小说《美丽心灵》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后,进入2014中国好书榜少儿类“年度十大好书”,被评为“2014年度桂冠童书”。

    窗外是滚滚红尘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典故,于立极的书房却位于沙河口区龙江路,窗外就是喧嚣市场与车水马龙,让书房主人时时经受红尘的历练。

    走进这间不大的书房,迎面看见的是他亲手书写的《心经》,倚靠在窗边书墙上。书桌上方挂的是诺奖得主帕慕克为于立极亲手绘制的漫画,书桌旁是从地面直接天花板的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

    门后却是各种武术器械,有刀、枪、剑、棍、关刀、九节鞭等,2001年,因为工作劳累身体欠佳,他开始学习太极拳,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又拜师学习了陈式太极拳、迷踪拳、通背拳等,如今是大连外国语大学太极拳协会秘书长。

    从13岁开始写作,至今已有30多年。于立极说2014是他的幸运年,他的“中国首部写给孩子的心理咨询小说”《美丽心灵》(原题《悬疑电话》,1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月即入选全国多个好书榜。

    从小偷着读书

    于立极的父亲是我市的一位老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按说这样的家庭肯定会着力培养他成为一名作家,但于立极说小时候父亲不让他看小说,尤其是爱情小说,原因是“怕分散学习精力,更怕早恋”。父亲是一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亲眼目睹很多学生因读爱情小说陷入早恋,进而荒废学业,这在高考定终身的时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简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然而越是禁忌越会激发兴趣,于立极开始偷偷读书。他在小学二年级就读完了四大名著,家里读完了就到同学家里读。如今同学聚会还会有女生回忆往事:“小时你老去我家,坐下就不声不响读书,到了中午就跑回家吃饭,下午继续来,直到这本书读完。”至此,他练就了在喧嚣之地也能静心读书的本事,对周围的声音充耳不闻。这些书都读完了,就去镇上图书馆办了借阅证,当然也是瞒着父亲,直到把馆藏书籍读完。

    “如果父亲一开始就让我读书写作,每天有计划有任务,我很可能早就厌烦了,更别谈立志成为一个好作家了。”

    写书改变命运

    “既然读书改变命运,那么写书更应该能改变命运了!”于立极说。

    大学时于立极痴迷文学,在别的同学打扑克之时大量阅读名著,发表多篇作品,成为当时我市唯一的大学生作协会员。“那时校址在夏家河,同学多用打扑克打发业余时间。每晚我在教室里读书到半夜,这时教学楼已锁,便从二楼攀至一楼,翻过铁栅栏,在一阵阵狗叫声中走回寝室……”播种就有收获,临近毕业时他被母校大连大学破格留校,随后调入大连医科大学工作。

    于立极的第一本书《致爱人》出版于1993年,封面用的是他为未婚妻画的油画《林中少女》。校领导有感于两个年轻人的挚诚,加之于立极放弃了亿达房地产的高薪聘请,把他的爱人调入大医工作。

    十年之后,于立极的中短篇小说集《龙金》出版,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和第五届辽宁优秀儿童文学奖首奖,被母校大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当时只有四人获此荣誉,金牌编剧高满堂、鲁奖得主素素、全国儿童文学奖得主车培晶与我。”

    2006年,于立极短篇小说集《站在高高楼顶上》获得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被省作协推荐参加中宣部和中国作协举办的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作家班学习,被认为进入中国儿童文学的“国家队”。

    2014年,被誉为“中国首部写给孩子的心理咨询小说《美丽心灵》出版,这是我市首部被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的儿童文学作品,获得了来自业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进入多个全国好书榜,并使作者荣获第二届《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东北三省仅一人获奖。“年度桂冠童书”给出的《美丽心灵》获奖理由:本书系中国首部原创少年心理咨询小说。作者以其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经验,将心理咨询知识与文学审美相结合,在小说中以专业的心理咨询技巧将青春期少年的各种生理病痛与心理困厄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并对其进行心理疗治,实现了文学的教育功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埋下了意味深长的伏笔。

    业余写作十分艰辛,只能见缝插针。加上单位在旅顺,每天班车来往市内,久而久之人很是疲劳,睡在车上是常事。“所以我练拳并不单是为了打架,而是修炼心性,磨砺意志,因为接下来是华山论剑,要面对文学界一流高手,是才情与毅力的比拼。只有历经生死搏击,杀出一条血路,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于立极用武术来比喻他的文学之路。

    关于写作,在单位里于立极很低调,很怕人说影响本职工作。“其实我上班8小时很敬业,业余时间也常加班加点。在工作上我靠的是勤勉敬业,而不是文学创作。”于立极说:“在医科大学工作时,领导叫我拼命三郎,说我干起活来不要命。”

    文学大师为他亲绘漫画

    于立极的书房墙上挂着一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为他手绘的漫画,于立极每日就在画像下读书写作,如同大师亲在身边。

    说起帕慕克,于立极打开了话匣子,并且亲切地称他老帕:那是2008年5月27日,正在北京的于立极上网浏览,看到老帕将于当日15时去新浪聊天室。一位文友打电话给那边的朋友,得到新浪总部的特别邀请,便一起赶过去。

    到达的时候,老帕领先一步,已经在接受采访了。他们又被特许进入观察室,隔着大大的玻璃窗,看到老帕陌生又熟悉的身影,一种久违的感觉。等待的时候又听说了他的“桃色新闻”:老帕来京后竟然向主办方半开玩笑要求,派来的翻译必须是美女,如果达不到要求,他就不讲英语,只讲土耳其语!结果是从北大找了一位美女翻译,老帕这才高兴地讲起了英语。大家都觉得,老帕太率真太可爱了。

    大约一小时后采访结束,新浪员工竞相围着老帕要签名。于立极平静等待着,看大家签得差不多了,才上前致意,并把一方刻有老帕名字的石印送给他(于立极曾拜师学习篆刻20余年)。老帕是懂中国古老文化的,他很孩子气地惊呼一声,提笔就画,并且嘀咕了一句,不知是英语还是土耳其语。旁边的那位美女翻译说:“他说还要为你画一幅漫画,这太珍贵了,好好珍藏吧。”于立极看着旁边的一大群人的面部表情,全是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的样子!

    之后是与老帕合影留念,在新浪独具特色的明黄色背景墙前。时空总是在不断转换,如今于立极每次凝视画像,依然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那是无法言传的奇妙感觉,当时站在老帕身边,曾那样明晰地感受到大师的体温——他把一种别样的温暖传递过来。

    “我知道有扇门迟早会为我闪亮开启,只是没有想到,它终究从温暖里悄然打开。”于立极说。

 

 

 

供稿:[3月8日]大连晚报B5版

编辑:孙梅轩

2015年03月10日 00:00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