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大外 - 正文

80余大外学子任职外交部 (《半岛晨报》A18版)

    从1973年至今,大连外国语学院的80多名毕业生先后进入国家外交部工作,被誉为“京外高校中考取外交部公务员最多的高校”。外交部干部司的有关人士认为,大外毕业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强,功底扎实,在众多的参试者中胜出乃属常事。  

    母校教育  历练基本功  
   
每天早上走进外交部的大门,刘思攀都会感觉到一种神圣。这位2005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外交官,认为母校的教育是她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保证。
 
“没来外交部的时候觉得很神圣,很光荣,真正来了之后才发现光环是表面的,背后有很多辛酸,需要很多付出,牺牲,承受很多压力。”刘思攀说,大外的学习对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最突出的就是打下了语言基础,还有学生会4年时间所积累的与人协调和沟通能力。刘思攀在大外时学的是日语,当其他学校日语专业的同学还在为一套教材抓耳挠腮的时候,大外为他们安排了三四套教材。“当时学习真是很累,本以为来大学就可以轻松点,可是我们学外语的比高中还累。”刘思攀说,“因为教材多,我们只能自己挤时间学习,刚来大学时,我每天都要学到晚上11点,在大三和大四的时候更加努力,差不多每天都要学到凌晨一两点钟。每天上课时都要背着大书包,除了装一本两斤左右重的字典、还有三四套教材、练习本,整个书包加起来得有10来斤重。除了我们苦,我们的老师也很苦,我们的报刊选读是活页教材,老师每周都要阅读大量的最新的报纸,为我们编写下周的教材。”  
  
“我参加外交部考试时,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外交部很重视个人的中外文学修养,而我的母校就很重视中国文化的教育。”工作于外交部高翻部的2005届法语系毕业生李嫦竹说,大外每周有四个课时的《大学语文》,这超过了外语听说和外语写作等专业课所占学时,这对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起了很大作用。   
   
大外2005届毕业生、同样供职于外交部的刘经伟说,在大外练就的良好的听说能力,为在外交部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兼容并蓄 打造多元化  
   
“崇德尚文,兼收并蓄”是大外的校训。“兼收”意味着学校不仅要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最大程度地吸纳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用语言和语言所承载的人类文化架起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院打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打造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办学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学校与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交流院校由单科性院校发展到综合性院校,由一般性院校发展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合作中,由单一的语言专业向“语言+专业”成功对接;由单一的互派学生发展到多元化的联合培养,进而延伸到博士生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外交部考点  就在大外  
   
近几年来国家外交部招考公务员,东北考点便设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外交部干部司官员说,大连外国语学院是目前京外高校中考上外交部公务员最多的一所。大外建校40周年校庆,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破天荒地亲自为这所省属外国语学院题词,激励和鼓舞大外学子“时刻准备,维护祖国的利益、民族的尊严”。  
  
这所1978年晋升为本科院校时仅有日语、英语、俄语、法语4个专业的外语学院,2002年以来,新增了15个本科专业,有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非外语类硕士点。  
   大连市长夏德仁曾说,大连市各个岗位主要的外语人才都是大外输送的,大外对于大连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化城市建设功不可没。

    一名优秀外交官需具备的素质——  

    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认为:第一:爱国。第二:了解世界,了解对方的文化,了解对方关切的问题,了解对方的思维逻辑。第三:懂得中国。

   外交官是这样炼成的——  
   
大连外国语学院提供了这样一份名单:  
   
陈乃清,英语系74届毕业生,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特使;     郑祥林,日语系74届毕业生,中国驻尼泊尔大使;  
  
廉长刚,英语系83届毕业生,中国刑警学院副院长,曾任联合国派驻东帝汶维和部队警察总部行政总长,被誉为“中国维和第一人”。
  
这里有大外学子的身影——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大连夏季达沃斯、国际服装节、国际啤酒节等国内国际大型活动上都活跃着大外学子的身影。尤其是2008年残奥会上,学生引导员灿烂的微笑、112名志愿者流利的外语、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成为残奥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供稿:

编辑:

2008年12月19日 00:00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