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从我开始”,这就是志愿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和平沟通、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就是人道,非歧视就是公正,非评判的态度就是中立,这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作为大连外国语大学红十字会副秘书长,任艺还是大连市红十字会人道精神传播服务队队长,东亚红十字青年网络核心成员。说这话的时候,他投身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对红十字、志愿精神有着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在此次培训中,有一项叫做YABC,意思是‘青年作为行为改变的媒介,推动者’。这看似是个庞大的选题,但其实这个媒介不是你,不是他,而是‘我’,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对于青年人而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做好自己’,从自身改变开始,去影响身边的人,团体或社区,最终达到社会整体氛围的改变。‘我’的一点人道的精神,就是志愿精神的最初雏形,社会大众、社会舆论要做的,就是抓住它的火花,将它点燃,再添把柴火,将这火苗扩大化。红会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现在。‘当下,从我开始’,这就是志愿精神。”

2013全国红十字青少年骨干训练营培训现场。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 摄
任艺说,现在社会上对志愿服务和精神普遍有几处误读。“何为志愿?有意愿、有热情、有想法,而且敢于作为。在给别人带来帮助的时候自己内心也收获平静与快乐,这就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不是一年去一次敬老院,把老人们摁在那儿给他们洗脚捶背,不是看到摄像机来了就一遍遍扶老人过马路。”
“志愿服务不是简单地帮助别人,而是关于你自己;不是为了帮助而帮助,而是自我改变,营造氛围,形成习惯,推动风气。将自己作为行为改变的一个媒介去影响别人,改变环境,最终影响全社会所有人加入这个行列,到达和谐。”新疆石河子大学护士学校大二学生刘子彦也阐述了自己对于“志愿”两字的理解。
边晓提示,这里面还有个关系需要理顺,那就是个体和国家,青年和社会的关系。以家庭为例,每位家庭成员都会千方百计为家庭发展尽一己之力,但每个人、每个家庭同时又是社会的个体,他们有没有想过要为社会发展做出什么贡献?“许多人只是一味向社会索取,其实,不是社会给青年什么,而是青年给社会什么,社会才会给青年什么,这是双向的互动,许多人把这个因果关系都弄反了,这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是大忌。”
现在,“公益热”大行其道,许多人将公益事业打造为“公益现象”,甚至做成“商业”,对此,任艺不以为然。“许多公益作秀声势很大,打个枪,放个炮,全国都知道了。三天之后,这个活动对未来还有何帮助,这个东西是不是还有价值,是否符合公众利益,秀过之后我们该怎么办,却很少有人考虑。当然,可以用商业化模式来运作公益组织,但公益是事业,不是商业,不是舞台。”任艺加重了语气。
红十字青少年网络平台亟待加紧建设
采访间隙,任艺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他正在为建立全国性的红十字青少年网络平台起草宣言。“红十字青少年是红十字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中坚力量、生力军,之前红会也一直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加强与青少年的联系。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搜集到全国各地青少年的心声,然后将之传递给红会的高层决策者。我们推动平台建设,我们成立全国红十字青少年网络,希望进一步推动红十字青少年事业的发展。”
任艺在认真地起草红十字青少年网络宣言。
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 摄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对此也表示了极大肯定。“这既是一个人的网络,也是信息的网络。平台里面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事业和精神的传承。大学生流动性大,毕业后很多可能就不再从事红会工作了。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把红会精神实实在在扎入各个高校,同时网聚人才,留住人才,让校内校外有个衔接和延续,让红会精神代代传承。”边晓说。
“青少年在社会上是被肯定的群体,社会大众对于青少年的认识是纯洁的、新鲜的力量,更多的质疑是来自能力而非品质。红会的主要核心业务,如应急救护、预防艾滋病、心理阳光工程、探索人道法等,这些青少年都能做。”
“青少年作为一个媒介,应该从改变自身开始,以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在生活中影响他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做正能量的传递者和践行者。”这样一个90后,在谈到志愿精神的时候有着笃定的认识和清晰思路。
“现在志愿精神受到一些挑战,人们价值观念趋向逐利,志愿服务有些曲高和寡,90后也遭受到一些非议。但以某个人的缺点和不良言行代表整个群体,这是有失公正的。我本人也很抵触80后、90后这样人为割裂的划分。可以看到,最初否定80后时是70后主导,等80后成为中流力量他们又开始质疑90后,这些都是上一代给下一代贴的标签,是主流话语体系强权的表现。这个标签就是评判、歧视的态度,与我们宣扬的非评判、非歧视、非暴力的和平沟通原则背道而驰。不管哪个年代,都不乏有志青年、热血儿女。南丁格尔曾说,‘勇者是默默前行的’,我们只想做冷静的青年,有热情,有动力,有想法,有创意,为红十字青少年事业做出自己的默默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