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采访招聘大学生,记者听到的比较客气的回答是“我们主要招‘985’、‘211’毕业的学生”,不太客气的回答是“我们非‘985’、‘211’毕业的学生不要。”看到这样的国企招聘底牌,还有人会继续坚持非国企不去的找工作底线吗?
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据调查统计,70%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大型国企及大规模企业。然而实际上,近年来只有20%的学生能进国企,30%以上的学生能进规模企业,剩下将近一半儿都进了中小企业。而在今年这个最难就业年,大型企业门槛抬高,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非“985”、“211”院校毕业生怎样找工作呢?
A.最难就业年照样有供不应求的专业
大连交通大学,省属高校。截至5月末,本科生签约率61.92%,研究生签约率66.28%,超出全市的平均水平。
据该校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张挺向记者介绍:“史上最难就业年在我们学校感觉不太明显。市场营销、财会等管理类专业今年受影响较大,工作不好找;但车辆工程等特色传统专业就业非但没受影响,反而需求量大增。”
记者了解到,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用人单位今年“回头率”低了。“往年,企业9、10月份来招聘一次,第二年考研成绩发榜后,企业会返回学校搂考研落榜生,但是今年这种情况少了。”张挺说,今年装备制造企业用人量的确减少了,但今年受高铁发展影响,铁路局用人大幅增加,“去年招了400多人,今年招了700多人。”张挺说:“广州地铁今年招人,喊出了‘你们有多少我们就要多少’的口号。”
记者了解到,今年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青岛、深圳、南京、重庆等全国各地的地铁公司都来大连交通大学招聘过,车辆工程等传统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该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车辆工程(动车组方向)专业应届毕业生李强,去年10月15日就已经签约,7月离校后他就要到国有的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上班,他们班29名同学中,除了两名同学考研,其他的都签了北车集团、南车集团、铁路局。
B.中小企业抛绣球,学生不愿接
同样是传统专业,在大连交通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就业情况截然不同。“今年受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影响,传统外语就业领域吸纳毕业生能力下降幅度较大。”大连外国语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处处长纪纯晶告诉记者,“比如,深圳华为去年招了48人,今年只招15人;一汽大众去年招9个德语生,今年只招3人。而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受中日关系冲击较大,如日本迅销集团的招聘计划比去年减少200人。”
记者了解到,尽管一些常年与大外合作的大企业今年用人量减少不少,但实际上各类企业提供给学校的岗位总量是增加的,目前已有13010个岗位。“主要是中小企业用人量猛增,把总量拉了回来。”纪纯晶说。今年大外毕业生数量史上最多,毕业生总数3600人。从毕业生数量和岗位数量的比较来看,学生们的就业还是有选择空间的,但为什么签约率却略有下降呢?
纪纯晶分析说,在大外,外语类的传统专业是好找工作的,但是今年中小微企业用人多,让很多学生一时间无法接受。“主要是跟学生的就业预期距离有些大。”纪纯晶说:“其实学生们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意去小企业,想当公务员或者去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样的学生有3%~5%。”
C.家长干涉
从就业到无业
在这两所大学,记者普遍听到的一个反响是: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家长们的干涉太大了。“本来我们的学生已经跟南方一家企业签协议了,就是因为家长不想让孩子离家太远,硬是毁约了。”交通大学的张挺说。“辅导员好不容易劝学生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已经跟一家中小企业谈好了,可家长就是不让签约,说宁可养着孩子也不去小企业工作。”大连外国语大学的纪纯晶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来自家庭的干涉,已经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父母替子女来求职的比比皆是,父母的干涉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很多人抱有宁可不干也不将就的心态,与社会倡导的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背道而驰。(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