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大外 - 正文

新商报:3%大学生“有业不就”

突围,最难就业年

    “有的学生本来可以签约一家很好的单位,用人单位看好他了,给的待遇不错,岗位发展空间也大,可家长一句‘离家远’就不让去了,太可惜了!这样拖孩子后腿的家长大有人在!”讲到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大连交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张挺一脸无奈。近日,记者到部分在连高校走访毕业生就业情况。采访中发现,仍有很多毕业生受家庭观念影响,就业期望值偏高,难以与企业需求对接。

    李强是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动车组方向)的应届本科生,去年10月,当其他人还未来得及为找工作犯愁时,他便签约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张挺告诉记者,作为一所老铁路院校,该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等特色主专业每年向铁路装备制造业单位输送大批人才,尤其近两年随着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用人需求大幅增加,如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今年招聘计划由去年的400人增至600人。“不过,管理类、财经类、外语专业受影响较大,学生就业下滑明显。”

    虽是“最难就业年”,但去年秋季以来,大外共接洽用人单位近600家,召开专场招聘会124场,提供就业岗位13010个,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数量较往年均有所增加。不过,受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影响,传统外语就业领域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下降幅度较大。如深圳华为去年录用48人,今年仅录用15人;一汽大众去年录用德语专业毕业生9人,今年减至3人。同时,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受中日关系冲击较大,如日本迅销集团的招聘计划比去年减少了200人。

    “增加的多为中小微企业,但这些用人单位提供的销售类、服务类等基础性工作较多,薪酬较低,难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预期。”大外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对当前就业形势有较为理性和客观的认识,调整就业心态,但还是有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他们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不愿意去小企业,想当公务员或者去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这样‘有业不就’的学生至少占3%。”

    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各高校可谓“煞费苦心”。交大对就业网站进行升级改造,并推出手机版的功能。同时,通过短信平台发布招聘信息25万余条。大外实行全员参与就业。“辅导员比学生压力还要大,学生的简历,一个个看,及时帮助修改不足;如何参加面试,导员也是一个个过筛子。”相关负责人说。

学校样本

    大连外国语大学

    今年毕业生总数为3600人,其中本、专科毕业生3300人,研究生300人。截至5月末,毕业研究生半数以上提交了就业材料,近80%的本、专科毕业生提交了就业材料。

    大连交通大学

    今年共有毕业生4308人,其中研究生433人,本科生3277人,专科生598人。截至5月30日,研究生签约率为66.28%,本科生签约率为61.92%,专科生签约率为60.05%。与上年同期相比,签约率有所下降。(黄华)

 

 

供稿:[6月5日]新商报A12版

编辑:孙梅轩

2013年06月06日 00:00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