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大外 - 正文

总决赛圆满落幕 鹿死谁手成悬念——结果将在最终颁奖仪式中揭晓

    6月4日,华彩绽放,万众期待。历时月余,涵盖大连16所高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动感地带”杯大连首届大学生辩论赛总决赛在大连广电中心如期举行,大连外国语学院代表队对阵东北财经大学代表队,双方慷慨陈词,唇枪舌战,赛场高潮迭起,掌声雷动。据悉,主办方已将评委会的评分单现场封存,最终的结果将在6月12日的颁奖典礼上隆重公布。 □记者马巍 实习生赢莹

    精彩回眸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得力干将的感慨,有岗位的缺口,亦有大量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的“天之娇子”,社会哑然失笑,问题到底出在哪?于是,一场关于大学生是应该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争辩如暴风骤雨,席卷滨城。

    正方:大连外国语学院代表队

    辩题:大学生应先择业再就业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择业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而就业只是获得岗位而已。权衡而言,先择业后就业是对个人价值的尊重,我们不应为了一块面包而出卖理想和灵魂。如果大学生如潮的盲目就业,很可能紧接着会带来一拨拨跳槽浪涌,这也会引起企业对大学生忠诚度的质疑,不利于社会发展。

    我们不倡导挑三拣四的无理求职,正确的择业,是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事实证明,有职场幸福感的人,不是取得成就的概率更大吗?

    反方:东北财经大学代表队

    辩题:大学生应先就业再择业

    有数据统计,50%的大学生想上国企,而国企每年只能提供其中13%的岗位,那么剩下的人要为坚持理想而喝西北风吗?在我方看来,先就业有三点好处:1、在就业中积累经验,更深的认识自己。 2、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先养活自己。 3、必要时放下身段,到社会生产力空缺的岗位上去,是对改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有利促进。
答 对方所说的是精英阶层。从大学刚毕业时对专业的坚持,到逐步走向高端职业化的过程,没有一步到位,而都是通过在就业的实践中积累转化的。好比哪个大学都没有 “国家领导人”这个学科,但通过在基层工作崭露头角,到慢慢走上领导岗位,带领国家民族走向进步,谁能说,起步时的那份工作对个人成长没有作用呢!

    国家一级导演、文化名人杨道立现场点评:

    这场辩论,我们在思考,也在享受。

    作为你们的长辈、关心国家未来的一个人,对于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的问题,你们在想什么,我们的确很关心。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国家领导人。

    中国现在对两部分人最关注,一部分是青年人,一部分是老年人。历史上,青年人曾经一度没有了话语权,他们都在农村劳动,没有学上。非常感谢团市委、大连一份坚定的媒体半岛晨报能够“用一场辩论影响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670万人都关注这个问题,辩论给这种情绪找到了一个出口。

    这是一个尖锐、残酷的话题。就业、择业是每个家庭、每个有话语权的年轻人都在关注的问题。反方用了很多例子,反映了社会和现实的状况,正方对未来的热情、乐观的态度也让人特别快乐。如果年轻人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正视困难,向现实屈躬、妥协,不再坚守理想,未来人人都会变得现实,并被现实拖成平庸。

    我们的父母,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家里用了全部的积蓄,甚至全村都将理想寄托在某个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考上大学,孝顺父母无可厚非,但难道他们所期望的就是你们把大米买回来吗?

          毕业等于失业,这是当前中国的一个的严肃和残酷的问题,但是更严峻的是大学生能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能不能承担起国家的重任、道德精神的承载。择业、就业既是个人命运,也是社会问题。

    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很金贵,60年代的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每个人都慷慨激昂,把理想高仰成诗歌,70年代是失落的一代。现在的大学生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下成长,有更多的入学机会,但是现在的确像钱学森去世前的那句话,我们需要出现一批能在国际上获得诺贝尔奖的优秀人才。

    我个人感觉,此次辩论的命题很好,思考的还不够宽泛,但是大学生能够讨论这样一个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人很幽默、有的人有逻辑、有的人高昂激情、有的人脚踏实地。而我们更关注的是,年轻的你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来面对现实,拥抱未来,不管是先择业还是就业,只要有不得了的意志品质,有深厚的学识,大学生永远是社会最受欢迎的人。

    大连交通大学团委书记,第七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优秀辩手

    吴毅现场点评:

    两个辩题并非都是绝对的真理,而都是为影响我们而树立的观点,任何辩论主辩都是一辩,他要做核心发言,其余辩手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对方,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外颇感性,东财颇理性。双方辩手在提问的设计上表现突出,比如提出择业如盖楼,先有图纸后有行动。后续问题接二连三都围绕着这个,公辩期间逻辑性和准确性也很强。遗憾的是,双方正面交锋少了些,停留在表象的相对多了点。不过值得称赞的是,双方没有纠缠于鸡生蛋,蛋生鸡,而是妙语连珠,启发我们实际地思考。(马巍、赢莹)

供稿:[6月7日]《半岛晨报》A15版

编辑:孙琳

2011年06月07日 00:00

最新动态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