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就业、考研和出国--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实录[半岛晨报11.30]

  就业、考研和出国
   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实录
  有资料显示,2004年辽宁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54万人,比2003年增加两万人,是历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确一年;其中,大连地区11所高校毕业生大约2.5万~2.6万人。但社会能提供的岗位增长数却远低于毕业生的增长数,辽宁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吴坤说,2004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那么,2004届的大学毕业生们有何样的求职心态呢?昨天,记者走访了大连几所高校。大学生毕业去向大概有三条路——就业、考研和出国。记者实录下其中的一些“样本”,以窥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和未来的想法。
  第一份工作要“一步到位”
  李强(化名,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李强学习成绩不错、专业技术过硬、大学期间参加过不少科研实践活动,这些尽在掌握的“硬件”,使李强在求职时显得从容。
李强说,第一份工作一定要“一步到位”,他们第一份工作看得很重,他希望能够兼顾自己的爱好、今后的发展,所选即所爱。他感受年轻有创造力的年龄段并不长,他不想把这大好时光浪费在漂移不定的“跳槽”中。
  现在,已有两家公司对李强投来了青睐的目光,但李强都不急着签约,他还在观望中,希望能“优中择优”。
  出国留学比就业更现实
  徐智(大连外国语学院韩语系学生)。徐智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他经历了从韩语元音、辅音学起,到熟练掌握,运用韩语的过程。然而平时学的毕竟是书本知识,缺少实践应用,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实践与实用才是最重要的。
在很多同学忙着找单位时,徐智把目光瞄准了韩国。徐智说,到韩国他不仅能把大学学到的语言在实践中检验,还可以在韩国选择一个专业研修,毕竟语言是一种工具。他希望通过留学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真正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大面积撒网重点捕鱼
  刘一帆(大连轻工业学院材料系学生)。刘一帆是同学中下手比较早的,他手握精美的简历已参加了几家企业的面试,企业对他的感觉都还可以,但刘一帆没有最后决定,他的观点是:大面积撒网重点捕鱼,但要有“保底单位”,不能因期望值过高,错过了就业的黄金期。
  刘一帆说,参加了几次招聘会和笔试,才真正体会到找工作的艰辛。他最大的感慨是耗费精力,从收集企业信息到投简历、到向招聘人员介绍自己,没有哪一项不是对智力和体力的综合考验。刘一帆说,这种辛苦是大多数为工作奔波的同学所共有的。
  全力考研不问工作
  许玉梅(大连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许玉梅正在复习准备考研,她面临着两种压力:一是体力方面,每天早起晚睡,最羡慕的是室友们熟睡的样子;二是精神方面,前几天她主动宣布自己患有“间歇性精神病”。
  许玉梅说,她去邮局往北京大学投寄报考材料时,豪情万丈,满肚子雄心壮志,可回来的路上瞬间就“完了,我肯定是考不上了!”
  当别的同学一个个为找工作而去面试时,许玉梅在拼命的翻书。对于考研面试,许玉梅有一个经验:如果有人问你“要是考不上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可以直接告诉他:别惹我,我有精神病!
  着急,也不着急
  李洁(化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学生)。李洁找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没有大的进展。
  谈起找工作,她说现在是既着急也不着急。着急是班里有一些同学已经签了合同,其他许多人也有了大概意向,这些让她心里发慌,时常会感觉“没底儿”。不过细想一想,又不着急了,因为学校还有更多的同学和自己一样,“大家不会都找不到工作吧?”李洁这样安慰自己,况且母校知名度也不错,专业也不“冷”,而且自己专业素养也挺好,相信不久就会有结果的。

供稿:

编辑:

2003年12月09日 00:00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