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文化传播学院赴旅顺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课

    5月10日,文化传播学院2014级同学在张景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旅顺博物馆,进行了一次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课。

1_副本.jpg

    本学期张景业老师为我们讲授汉字学课程。本课程涉及到汉字文化、汉字发展演变,以及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为了增加同学们的切身感受,张老师提出带领同学去旅顺博物馆参观,得到了同学们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

    旅顺博物馆有馆藏文物有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00余件。特别是甲骨片和青铜器的收藏极其珍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珍贵材料,因此,此次社会实践课主要目的就是参观青铜器陈列馆。

    但是,此次不巧青铜器馆目前正在布置新展品而未开放。文化传播学院师生一行参观了瓷器陈列馆和汉字演变图片馆,以及“箸”文化陈列馆。

    汉字演变陈列馆通过图片,将汉字从古陶器符号到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楚帛书,玺印文字、货币文字,以及泰山刻石,秦汉的简牍文字,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演变历史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此外还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家的作品,也让我们大开眼界。

    “箸”的文化陈列馆也让我们受益匪浅。古人所说的“箸”就是现在的“筷子”。通过实物展示我们对“箸”的起源发展,以及各个时代的箸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不同时期对“箸”的书写也各有不同,除了书体不同,在用字上也有差异,如有的写成“筯”或“櫡”。先秦时称“梜”、“箸”,两汉期间“箸”、“筯”、“櫡”三字通用。通过参观,我们深深感受到汉字文化无处不在,就连我们日常使用的筷子,都有这么多的学问,都和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汉字是极为重要的,汉字的一笔一划无不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解汉字便是掌握了解读中华文明的钥匙。(李特特)

供稿:文化传播学院

编辑:

2017年05月31日 00:00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