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中日近代诗研究——“外地与表现”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5月23日下午,由我校及城西大学、城西国际大学联合主办,中日短诗协会协办的“中日现代诗研究——‘外地与表现’国际研讨会”于我校励业楼301会议室召开。我校日本语学院院长刘利国、日本城西大学理事长水田宗子、诗人田原、大连市中日友好学友会会长杜凤刚、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秋菊等来自中日两国的资深专家学者、诗人,以及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及诗歌爱好者一百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合影.jpg

现场1.jpg

现场2.jpg

    研讨会伊始,校方代表首先为水田宗子理事长献上鲜花,对中日两国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祝贺其诗集《归路》一书由我校陈岩教授译成中文,日前在中国出版。

    水田宗子理事长将花送到陈岩教授手中,对其精彩的翻译表示感谢,并对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随后,她围绕其诗集《归路》,就旅外经验与现代诗的关系进行了演讲,强调“自我同一性”( 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水田理事长在讲演中回顾了“外地”概念的形成,指出:从19世纪至今,环境、生产方式、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变化,行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通过出行到外地,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的,重新审视自己的居住地。这种移动与思考,带来文化与文明的变化,出外行旅,不再是单纯的旅行,而成为寻找自己的存在之旅,这在文学上,则体现为国家传统文化中所没能包容的想象力、感性、思想不断出现在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在如今的全球化浪潮中,今后年轻人出外游历将成常态,而越是此时,越要思考自我同一性的据点在何处,作家则要重视外地创作与“外地”内容在作品中的表达。

    随后,日本语学院研究生朗诵了《归路》中数篇作品。同学们的朗诵,将听众引领到诗歌独有的意境,使大家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接下来的内容为“外地与表现”座谈会,座谈会由水田宗子、田原、刘利国、陈岩、杜凤刚、孟海霞、何志勇等七位学者主讲。其中,陈岩总结了中国短诗的传统以及新的诗歌形式“汉俳”的形成,阐述了“外地”文学在创立新文学体裁中的作用;刘利国则介绍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日本现代诗人安西冬卫为首在大连创立的文学杂志《亚》,以及中国当代诗人王家新旅行大连时的创作,通过与大连有关的“外地”作者的创作,探讨“外地”的文学作用;田原指出:用外语(如日语)写作和用母语思考截然不同,对于到外国的人来说,理解所在地语言的情境最难;而杜凤刚指出,“外地与表现”涉及主观与客观、存在与意识,是个哲学性的题目,而诗人与思想家的一个课题,就是抓住外部世界带给人的矛盾与不安,思考人类如何才能超越语言、交流上的局限。

    最后,日院院长刘利国教授为本次研讨会致闭幕词,他以一首现代诗描述了研讨会的热烈讨论及重要意义,切合情境,赢得了与会者的掌声。

    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结合自身的现代诗研究与创作实践,围绕“外地与表现”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探讨,其探讨对于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新发现诗歌的力量有重要意义。我校日语语言文学学科在诗歌以及比较诗学研究方面有着优良传统,本次国际研讨会是该学科日本诗歌研究中心本年度的重要学术活动,其召开深化了中日学者在诗歌创作与研究方面的交流,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孟海霞 梁杰 王焕)

 

供稿:日本语学院

编辑:孙梅轩

2016年06月02日 00:00

最新动态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