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德语系中德跨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报告厅座无虚席。借本届研究生答辩之机,德语系邀请全国德语界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朱小安和中国人民大学赵蕾莲,为德语系师生带来两场精彩的报告。



朱小安教授自1974年以来长期从事德语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修辞学和教学法。曾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担任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翻译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目前还担任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德语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理事,德国语言学会会员等职务。
此次朱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德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朱教授从德语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跨文化交际的方法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德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以及在德语学习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报告深入浅出,理论和例证并举,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蕾莲教授是德语界中青年一代的骨干力量,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主任。现任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研究方向为德语国家文学与文化,主要方向为德国18、19世纪文学。2009年获批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研究”。兼任《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编委,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国际日耳曼学会会员,国际海涅学会会员。曾发表多本专著和译著,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此次赵教授向德语系捐赠了她最新译著《理查德·瓦格纳——作品、生平和时代》。
赵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荷尔德林和神圣的诗人职业》。与朱教授着重跨文化方面的报告主题不同,赵教授更着眼于诗人荷尔德林的思想以及他对文学和诗人职业的热爱,从荷尔德林的中国接受史、荷尔德林生平、荷尔德林作品中的诗人职业等方面,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诗人荷尔德林的生动形象,让在座师生更深入地了解了诗人荷尔德林的生平和思想。
通过一个下午的两场报告,在场师生不但领略到了德语界著名教授的风采,更从他们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问中获益良多,也更坚定了师生们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的决心。
2015年5月16日下午,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顾牧老师在同一地点为德语系在校研究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沙龙”。顾牧,女,1996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德语系,1999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理论。
顾牧教授首先抛出自己关于翻译的观点:翻译界早就有过“不忠的美人”这种说法,总结德国同行的观点,那就是译文尽管不忠,但只要美,那就还是能够接受的。如此看来,国内的一些粗制滥造的译本不但“不忠”,经常连“美”也做不到。
《论语》里有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正好用来总结顾教授所理解的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要实践这个原则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交流双方的互相尊重,我们既不需要互相的曲意逢迎,也不应该有高高在上的倨傲态度,这是她所理解的“君子之交”。在进行文学翻译时,我们所希望见到的既不是千人一面的“美”,看似“和”,实则抹杀了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希望看见千姿百态的“丑”,尽管做到了“不同”,但却使文学不再带给人享受。
接着,参加“沙龙”活动的研究生就顾教授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此外,学生们还就学术研究方法、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以及人生规划等方面问题向顾教授请教,顾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学生们一一解答。整改“学术沙龙”在十分和谐、愉快、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活动之后,学生们都觉得受益匪浅,增强了自己学术研究的信心和决心。(姜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