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于9月24日和25日来我校讲学,以两场讲座的形式为我校师生带来文学的饕餮盛宴。刘老师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后留校任教。1973年在英国留学,1982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圣经和文学、加拿大小说、早期美国文学和18世纪英国文学等。




刘老师在《当文学遭遇了理论——小议近三十年我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讲座中,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的专著《理论之后》谈起,而后追根溯源地梳理和讲解西方的多元文化批评理论,并且中肯地评价多元文论在过去三十年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中的巨大影响。刘老师最后以丰富的实例证明,如今我们也应该就批评理论用于文学分析的利弊做出反省,以扬长避短,并且紧跟国际形势。而在《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的道德关怀——读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的讲座中,刘老师谈到,英国18世纪中期之后出现与资产阶级商品经济相关的图书市场,从而催生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同时也促成英国小说的第一次繁荣。她进而通过分析和评介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三位18世纪主要的英国小说家而提出,人,当时的作家都以教化民众为己任,体现出当时小说的道德关怀,也显示出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期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
刘老师思路清晰敏锐,语言诙谐明快,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40年来钻研而得的真知灼见娓娓道来。她在讲座中有时朗朗背诵知名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有时将亲身经历的奇闻趣事信手拈来,同时也会谈到自己的教学相长的体会和心得。因此,讲座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感人至深。
9月24日傍晚,刘老师在讲座结束后与英语学院的教师亲切座谈。座谈主要就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为何要学文学,其二是怎么教文学。
针对第一个话题,刘教授深入浅出地谈了学习文学的重要性。首先,大学不能停留在将外语视为工具的层面上,而应进行学科建设。作为学科建设,文学和语言学都不可少。文学是造就人的,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学习文学可以让人知道做人的底线,因此,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第二、是否学文学取决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文学课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意味着对德行、品格与性情的熏陶培养,应该树立宽泛教育理念,建立与世界接轨意识,而不仅仅是培养技能的培训的延续。刘教授强调通过文学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这样才能培养有深厚文化和文学底蕴的学生,从而走出校门的是人才而不是工具。文学学习还有助于深入国际文化,有助于学生智慧地迎接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挑战。浅层的文化差异已经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外面的世界,通过文学学习能深入到文化的深层,塑造有健康人格的人才。因此,文学能够给学习者提供营养。针对 “怎么教文学”这个问题,刘教授认为听说重要,但读写更应该加强。语言是载体、工具,但是在国际舞台上,学问更重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文学,学生才能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思辨能力。通过阅读使扩大词汇更有效。
很多教师针对目前英语学院低年级的文学教学和刘教授进行了探讨。刘教授鼓励教师选取难度适宜的,长短适中的著名的短片让学生阅读,重要的是和学生探讨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刘教授通过列举一些文学例子说明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的理解的重要性。
两个小时的座谈后大家意犹未尽。老师们对于文学教学的信念增强了,同时也意识到了教授文学所要担当的重任,大家纷纷表示要举办更多这样有效的研讨交流。刘意青教授以丰厚的学识和谦和的态度,真诚地为师生们解惑答疑,让我们真正领悟到文学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王卉 李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