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进校园媒体间的交流互动,使各院系及院级学生新闻宣传部门能够有一个沟通工作经验、交流工作心得的平台,作为大学生记者团发起的11.8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全院学生新闻宣传工作交流会于11月6日晚在机关楼607会议室召开。大学生记者团团长宋娇,副团长栗慧东、田丽丽,校学生会主席姚嵩,民管会主席董本泉,与各院系新闻工作者代表近70人参加了交流会。

会上,大学生记者团团长宋娇首先对全院学生新闻工作者表示了节日的祝贺,并对各位代表出席本次交流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说,我们一同走在新闻的路上,面对过挑战,遭遇过困难。今天我们大家有机会这样坐在一起,希望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共同聊聊大家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共同迎接属于我们的节日。

随后,记者团编辑部副部长朱幼君就团刊《点睛》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从版块设置、刊物内容、排版制作各个方面详细叙述了团刊《点睛》的一步步发展历程。他说,从最初的《创刊号》到《5·12地震特刊》,再到如今的《我的大学生生活》、《追忆·五月》,每一本《点晴》的出炉都凝结着记者团每一位成员的心血。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使它更完善、更成熟;校学生会编辑部部长孙崎则阐述了《大外青年》的成长历史。从1991年的创刊号到现在的第31期出版,《大外青年》几经改版,不断创新。更在2008年推出了同步的电子杂志,样式精美、夺人眼目。杂志校园义卖的新颖形式也为校贫困学生筹集了一定的资助资金;民管会编辑部部长乔迪介绍的是主办的《家年华》杂志。回忆起《家年华》的成长历程,乔迪部长颇有感触。“从最初的起步摸索,到今天《家年华》的活力无限,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长得愈发水水灵灵”。
接着,各院系就自己的系刊分别进行了介绍。日本语学院的《日韵》、国际艺术学院的《八宝周》、软件学院的《IT之光》、英语学院的《英苑》、法语系的《法艺》、韩语系的《海韵》、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旅风》、文化传播学院的《文苑》、德语系的《莱茵之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文化传播学院的学编部部长徐豪的精彩 PPT 全方位展示了《文苑》的栏目设置、征稿制作过程等出刊流程。海梦的寄语、蔡丽双博士的题字为《文苑》增重不少,而徐豪自填的一首《满庭芳》更是博得满堂彩,同时也展现文化传播学院莘莘学子的风貌;国际艺术学院的电子杂志《八宝周》以其精致的版面、活泼的样式赢得了阵阵掌声,从最初创刊时的班刊,目的只是想记录下全班同学大学四年的生活回忆,到经费不足,一路坎坷,再到如今成为国际艺术学院的院刊,并加入了国际艺术学院的艺术形式,《八宝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对梦想的执着探索,更是探索后的喜悦与感动。

随后的提问环节,各院系及院级新闻宣传工作者就自己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问题大多集中在稿源、版面、印刷等具体问题上。四个特别奖项的设立,也使大家的问与答更具智慧与幽默。经过激烈的讨论,最有价值问题奖、最具实力应答奖、最具魅力演说奖、最佳院刊策划奖分别由文化传播学院、大学生记者团编辑部、民管会编辑部和国际艺术学院获得。大家在解决各自遇到问题的同时,也提前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记者团网宣部部长陆小睿对大学生记者网站的介绍,更让大家从网站理念、网站具体板块内容上了解了大外记者团的另一块信息平台。

校学生会主席姚嵩也表示,听了大家的介绍,深深地感受到正是大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每一本刊物的成长与蜕变。作为新闻人,不仅要有新闻的洞察力,更应该增强彼此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认识。很感谢大学生记者团,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通过大家的沟通、交流、融合,学院的新闻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通过本次交流会,大家从各校刊、院刊出版工作的经验教训中收获颇多。集体的力量解决了在工作过程中的很多实际问题。与众多媒体人的当面洽谈,也为学校的多元化发展添砖加瓦。大家在探讨本校、本院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基础上展望前景,交换了前进方向和机制探索发面的意见。我们有理由坚信,我校的学生新闻宣传工作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