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高级翻译学院教授邹德艳主讲启航讲坛“限时翻译活动中的最小努力与最大精确”

11月24日,由我校科研处主办,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启航讲坛第131期“限时翻译活动中的最小努力与最大精确”成功在线上举行。此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邹德艳主讲,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王少爽老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230多名师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邹德艳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期讲座的主要内容:最小努力原则、模糊痕迹理论、工作记忆、限时翻译活动中的认知努力。邹教授主要从理论层面概述了最小努力原则(最省力原则)的含义,并结合语言行为中的信息决策相关研究,提出限时翻译活动概念,引起同学们思考。她结合实际案例,为大家形象地阐述了模糊痕迹理论——模糊加工偏好,说明受框架效应影响,相同信息,采用不同表达,会产生不同的决策判断。同时,在该理论框架下,邹教授分别对阅读过程和听解过程中的模糊处理表现进行生动而详细的讲解,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表明翻译活动属于语言理解过程,而人类语言行为共性为理解人类语言行为本质提供可能性。随后,她回顾了“工作记忆”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而工作记忆能力则可以通过训练提升。并通过视频互动的形式,利用视觉刺激反应,帮助大家深刻感受和理解工作记忆中的抑制功能。研究发现,双语者和翻译者在认知任务中有更好的抑制功能。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相关问题,邹德艳教授在最后一部分提出限时翻译活动中的认知努力相关概念。相关研究表明,认知负荷受到任务本身性质和任务完成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影响,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换取表现提升和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翻译活动中的认知努力是在努力和精确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从而解释交替传译、同声传译、视译、视听翻译、有时限笔译等限时翻译活动中的共性决策。邹老师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分析鞭辟入里,并结合眼动跟踪技术对认知过程表现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积极提问,邹德艳教授也对相关问题简要回答。最后,王少爽老师对整个讲座和提问环节进行了总结。(刘芷岑)


供稿:高级翻译学院

编辑:刘艺丛

2021年11月24日 15:59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news.dlufl.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