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大连弥漫着浓郁的秋意,在这收获与机遇并存的季节里,大连外国语学院大学生记者团也迎来了她特殊的日子。10月22日中午12点,第五届大外学生记者团师生见面会在2教103顺利召开。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姚素文及徐莉、黄文龙、孙琳、于立极老师与新老学生记者齐聚一堂,对记者团的新一年工作进行布署与展望。

我院大学生记者团是由党委宣传统战部领导的全院新闻性学生组织。成立五年来,始终兼承着宣传报道学院工作,繁荣校园文化,反映师生心声的工作宗旨,把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以及为团刊、院报以及大外新闻中心主页、大学生记者网提供高质量的稿件作为工作目标。随着文化传播学院和国际艺术学院迁入旅顺新校区,“分隔两地”的旅顺校区与中山校区的记者团,也被重新整合为六大部门:秘书处、采访部、编辑部、文创部、网宣部、摄影部,即第五届大学生记者团。
会议在记录记者团成长历程的短片《大外记者团成长实录》以及各部成员的“挥手相识”中拉开帷幕。随后,宣传统战部的各位老师先后发言,为在场的新老成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姚素文首先对09级新成员的顺利加入表示祝贺,并就“如果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记者”与09新成员进行了交流,并对大家日后的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即:一要有“高度”,要求记者团成员明确自己在工作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身为一名学生记者,看待问题应有较高的政治高度,从而做好连接同学与老师的桥梁的工作;二要有“深度”,学生记者不同于普通同学,对待问题应该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新闻事件的背后的本质;三要有“亮度”,要求大家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在对待同一件事件时能够发掘出不同的亮点,从而发掘出事件背后的深意;四要有“温度”,强调全团成员在工作中要一如既往的保持住自己在初识记者团时的热情,发挥自己最大的的潜质,将学生记者的工作进行到底。她最后说,“各位同学选择了记者团,正是看到了它与其他学生组织的不同之处,这不仅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协调能力,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事件的敏感度。记者团就是一个大熔炉,相信每个人都能在此提高自我、充分展示自我,并真诚祝愿大家,能够在记者团这个大家庭中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随后, 徐莉、黄文龙、孙琳三位老师分别就分管的工作对学生记者们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并对本届记者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身为学生记者, 要有对政治敏感度,应该明确什么是该说的,什么是该做的,尤其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突发事件时,该如何客观地报道,这是对每一个学生记者的考验;第二,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第三,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从事新闻报道,即在报道中不能错误地引导舆论,同时要找准自己的立场,在报道中一定要积极、公正,并且要认清院刊、团刊等的导向性,尽管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写作的模式化倾向;第四,记者团每个成员要做到,“既能坐得住又能动得起来”,即不仅要有耐心,还要能创新;第五,要抓住细节,结合形势,善于观察并获取信息。最后,徐老师鼓励大家,要敢于承担责任,继承大外文化,在工作中凸显自己的特色,继承与发扬记者团的优良传统,做到“网上纸上,有声有形 ” ,同时要努力提高全团的凝聚力、向心力,真正搞好“建团大业”。
大会由本届记者团团长宋娇(日本语学院07级)主持。 据悉,为迎接11月8日国际记者节,大学生记者团将于近期开展系列的活动,敬请关注。